Notebookcheck Logo

CheckMag | 配备哈苏套件的 Oppo Find X9 Pro:相机测试以及与 Vivo X200 Ultra 的照片对比

在我们的相机对比测试中,Oppo Find X9(无论是否配备哈苏套件)对阵 Vivo X200 Ultra(图片来源:Alexander Fagot,Notebookcheck
在我们的相机对比测试中,Oppo Find X9(无论是否配备哈苏套件)对阵 Vivo X200 Ultra(图片来源:Alexander Fagot,Notebookcheck
Oppo Find X9 Pro 已经登陆欧洲。我们测试了新款哈苏相机在使用和不使用可选的长焦变焦器和相机套件时的表现,尤其是与 Vivo X200 Ultra 的对比。在正式发布前不久,我们还发现了是否还有改进的余地。
Android Camera Smartphone

它已经登陆。2025 年 10 月 28 日,Oppo 在巴塞罗那举行的发布会上发布了其最新的哈苏相机旗舰产品。我们有机会试用了第一台 Dimensity 9500-旗舰相机,包括部分配备长焦变焦器的相机套件。免责声明:Notebookcheck 收到的测试设备是借用的,Oppo 承担了在巴塞罗那的旅行和住宿费用,但对本文的编辑没有任何影响。有关 OPPO Find X9 Pro 在欧洲发布的更多详情以及价格更实惠的 Find X9,请访问 这里.我们还报道了 中国发布会并讨论了主要技术规格。

这并不是一篇完整的 Notebookcheck 评测,稍后会有报道。在维也纳和随后在巴塞罗那与 Oppo 新旗舰的短暂接触中,我主要关注了后置摄像头以及与 Vivo X200 Ultra.虽然由于种种原因,Vivo 旗舰机并不是 Oppo Find X9 Pro 的直接竞争对手,但它在中国拍照旗舰机中可以作为一个可靠的参考。

Oppo Find X9 Pro 相机有两个方面特别有趣。在完美条件下,它可以在标准模式下使用三个摄像头自动拍摄出超过 1200 万像素的照片。在实际操作中,我分别拍摄了 1200 万像素、2500 万像素和大约 5000 万像素的照片。不过,这种自动设置可以在菜单中完全禁用。如果希望保证拍摄到 5000 万像素或 2 亿像素的照片,可以切换到专用的哈苏高清模式,这在当今许多旗舰相机上仍然很常见。三星 三星Galaxy S25 Ultra也可以拍摄 5000 万像素或 2 亿像素的照片,但默认情况下不是在普通拍照模式下。据 OPPO 称,Find X9 Pro 上经过优化的 Lumo 管线尽管实现了自动化,但仍能保持非常高的性能。

高分辨率自动模式可在设置中关闭。
高分辨率自动模式可在设置中关闭。
在照片库中,5000 万像素的图像被标为 8K 超高清。
在照片库中,5000 万像素的图像被标为 8K 超高清。
毋庸置疑,图像大小会增大。这里的图像大小为 20MB,而 1200 万像素的图像大小约为 6MB。
毋庸置疑,图像大小会增大。这里的图像大小为 20MB,而 1200 万像素的图像大小约为 6MB。

可选的 3.28 倍哈苏长焦镜头

OPPO 还为 OPPO Find X9 Pro 提供了一个可选的外置哈苏长焦镜头,可将内置的 70 毫米长焦镜头与 1/1.56 英寸 2 亿像素传感器变为 230 毫米光学长焦镜头,相当于 10 倍变焦。据 OPPO 称,13 片哈苏镜头带有防眩光涂层,可提供极高的光学质量。该镜头通过锁定镜头卡口连接到黑色芳纶外壳上,而 L 形支架可将外置镜头安装到三脚架上。此外,还提供了一个带快门按钮的磁性手柄,但我们的测试包装中并不包括该手柄。不过,我还是详细测试了镜头、保护套和镜头卡口,并得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结论,下面我将进行讨论。

1200 万、2500 万或 5000 万像素:自动选择

回到 8K 超高清照片。据 OPPO 称,自动系统会决定每张照片的分辨率。结果主要取决于环境亮度和手机温度。目前还不清楚是否有其他因素起作用,但在测试过程中我注意到,即使在白天或透过窗户拍摄时,手机也经常拒绝拍摄 5000 万像素的图像。作为中间选项,它经常拍摄出 2500 万至 3000 万像素的照片,而在弱光环境下,它又会像往常一样默认为 1200 万像素。遗憾的是,这个过程不是很透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按下快门前你并不知道会得到什么分辨率的照片,我觉得这并不理想。

OPPO Find X9 Pro 的 70mm 照片,默认像素为 1200 万。
OPPO Find X9 Pro 的 70mm 照片,默认像素为 1200 万。
同一场景的 5000 万像素 8K 超高清画质。
同一场景的 5000 万像素 8K 超高清画质。

5000 万像素的实际效果如何?

当然,我想知道高出 4 倍的分辨率在实际使用中是否有明显的优势。毕竟,左上角的照片占用的内部存储空间是旁边 1200 万像素照片的三倍多。然而,裁剪对比却让我们有些费解。任何期望从 5000 万像素照片中获得明显质量改进的人都可能会失望。从下面的裁切对比中可以看出一些微小的优势,但差异并不明显,至少在这组照片中没有。

对比产生(不)确定感:左边是 1200 万像素照片的裁剪,右边是 5000 万像素图像的裁剪。
对比产生(不)确定感:左边是 1200 万像素照片的裁剪,右边是 5000 万像素图像的裁剪。

使用 23 毫米主摄像头进行第二次尝试

在使用 23mm 主摄像头和充足日光的第二次尝试中,Oppo Find X9 Pro 再次拒绝使用普通相机应用中的自动模式拍摄 5000 万像素的照片。相反,我们只能在这里比较 25/30 万像素的照片和 12/14 万像素的照片。顺便说一下,14/30 万像素的数值来自照片库。

OPPO Find X9 Pro 的 23mm 照片,默认像素为 1200 万。
OPPO Find X9 Pro 的 23mm 照片,默认像素为 1200 万。
同样的场景,3000 万像素。
同样的场景,3000 万像素。

裁切的差异也不是很大。两张照片中的文字都比较模糊,不过 3000 万像素的照片中文字的可读性稍高一些。两张照片都是手持拍摄的。使用三脚架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但这对大多数用户来说可能并不实用。

这种对比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左边是 1200 万像素照片的裁剪,右边是 3000 万像素照片的裁剪。
这种对比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左边是 1200 万像素照片的裁剪,右边是 3000 万像素照片的裁剪。

与 vivo X200 Ultra 的照片对比

由于焦距不同,vivo X200 Ultra 并不是理想的对比对象。但由于其三摄像头设置、1/1.28 英寸主传感器(vivo 的 LYT-818 与 OPPO 最新的 LYT-828)和 2 亿像素长焦摄像头(vivo 的 1/1.4 英寸 ISOCELL HP9 与 OPPO 的 1/1.56 英寸 ISOCELL HP5),还是有一定的可比性。至于超广角摄像头,vivo Ultra 的 1/1.28 英寸 LYT-818 与 Oppo 较小的 1/2.75 英寸 ISOCELL JN5 相比,显然更具优势。我在 Oppo Find X9 Pro 的所有照片上都启用了水印,但在我日常使用的 Vivo X200 Ultra 的照片上没有启用。在测试过程中,两款手机都运行了最新的软件,并将其置于默认照片模式下,使用默认设置和样式:Oppo为 "原始",Vivo为 "生动"。我故意没有使用专业或大师模式,尽管这些模式可能会让这两款旗舰相机表现得更好。

主摄像头对比

Oppo 23 毫米主摄像头。
Oppo 23 毫米主摄像头。
Vivo 28 毫米超广角传感器裁剪。
Vivo 28 毫米超广角传感器裁剪。
OPPO 47 毫米主摄像头传感器裁剪。
OPPO 47 毫米主摄像头传感器裁剪。
Vivo 50mm 35mm 主摄像头裁剪。
Vivo 50mm 35mm 主摄像头裁剪。
Oppo 23 毫米主摄像头。
Oppo 23 毫米主摄像头。
Vivo 35 毫米主摄像头。
Vivo 35 毫米主摄像头。

在上面的第一对照片中,1200 万像素模式下的 23mm 主摄像头与 vivo 超广角 28mm 的传感器裁切对比。一眼就能看出左下角的 Find X9 Pro 有轻微的洋红色调,因此 vivo 的白平衡明显更准确。遗憾的是,这种洋红色问题在 Find X9 Pro 上又出现了几次。广告海报上的文字在 Find X9 的裁切图中看起来更清晰,但这并不奇怪,因为这次对比的是一张 23mm 全传感器分辨率的照片和 vivo X200 Ultra 14mm 超广角摄像头的 1200 万像素裁切图。

左:Oppo 从 1200 万像素照片中裁剪出的 23mm 照片。右图Vivo 从 28mm 传感器裁剪而成。
左:Oppo 从 1200 万像素照片中裁剪出的 23mm 照片。右图Vivo 从 28mm 传感器裁剪而成。

逆光

在下面的示例中,照片是 vivo X200 Ultra 使用 35mm 主摄像头在阳光下拍摄的。在 Find X9 Pro 上,您可以看到原始的 23mm 版本和从相机裁剪的 35mm 版本,以便进行比较。vivo 的图像显示出明显更强的对比度,左下方的标志显示出更多细节。OPPO 的镜头耀斑更明显,而 Vivo 的耀斑更少。不过,我更喜欢 Oppo 旗舰手机拍摄的照片中阳光下树叶的效果。新的 LYT-828 传感器被宣传为比 LYT-818 具有更大的动态范围。事实上,与 Vivo 手机的 LYT-818 相比,图像中的暗部照明效果更好。因此,至少在 SDR 中,整体图像看起来略显平淡。

超宽对比

Oppo 15 毫米
Oppo 15 毫米
Vivo 14 毫米
Vivo 14 毫米
Oppo 15 毫米
Oppo 15 毫米
Vivo 14 毫米
Vivo 14 毫米
Oppo 15 毫米
Oppo 15 毫米
Vivo 14 毫米
Vivo 14 毫米
Oppo 15 毫米
Oppo 15 毫米
Vivo 14 毫米
Vivo 14 毫米

我又用下面两张照片进行了裁剪对比。在维也纳最古老教堂的照片中,Oppo Find X9 Pro 的超广角镜头在 5000 万像素画质下与 Vivo 相比表现非常出色。蔡司旗舰相机的清晰度仍略胜一筹,但在日光下,Find X9 Pro 较小的传感器表现令人印象深刻。桥下的场景也显示出类似的模式。尽管 OPPO 的照片为 2500 万像素,但 Vivo 的照片看起来更清晰一些,甚至可能略微过度锐化。在阶梯拍摄中,Oppo 的图像略微偏暖,而 vivo X200 Ultra 在放大视图中显示的噪点更多一些,鉴于其传感器更大,这一点令人惊讶。

左边是 Oppo,右边是 Vivo。
左边是 Oppo,右边是 Vivo。
左边是 Oppo,右边是 Vivo。
左边是 Oppo,右边是 Vivo。

长焦比较

Oppo 70 毫米
Oppo 70 毫米
Vivo 85 毫米
Vivo 85 毫米
Oppo 140 毫米 2 倍传感器裁剪
Oppo 140 毫米 2 倍传感器裁剪
Vivo 135 毫米裁剪
Vivo 135 毫米裁剪

在以 Ringturm 为背景的街景对比中,Oppo Find X9 Pro 的 70 毫米长焦镜头拍摄的 5000 万像素照片与 Vivo X200 Ultra 的 85 毫米长焦镜头拍摄的 1200 万像素照片进行了对比。在裁剪对比中,预期的锐度优势没有预想的那么明显,尽管它仍然可见。单向指示牌上的文字,左边(Oppo)比右边(vivo)看起来更自然。总体而言,Vivo 照片的对比度还是略高一些。

第二张对比图中的两个人看起来更像漫画而不是真人,但这是智能手机的常见问题,在更高的缩放级别下进行人工智能处理后会变得更加明显。背景中的墙壁显示了另一种差异,Vivo 旗舰机显示了更多纹理细节,而 OPPO 则模糊了大部分纹理,这可能是由于更强的降噪功能所致。同样有趣的是,在放大后的视图中,背包的颜色也大相径庭。遗憾的是,我已经不记得哪个版本更准确了。

左边是 Oppo,右边是 Vivo。
左边是 Oppo,右边是 Vivo。
左边是 Oppo,右边是 Vivo。
左边是 Oppo,右边是 Vivo。

夜景拍摄

At night or other low-light situations, the larger sensor behind the 14mm ultra-wide lens of the Vivo flagship finally has a clear advantage and captures more detail in dim settings. I also find the dynamic range noticeably better in Vivo’s photo. 

With the 70mm and 85mm telephoto, the difference in sensor size is less noticeable, possibly because Oppo can make up some ground here with an f/2.1 aperture compared to the f/2.3 lens of the Vivo X200 Ultra. The Find X9 Ultra performs quite well in this respect, although there are slightly more lens flares in some cases. Vivo also emphasizes colors a bit more, but this can be adjusted to personal preference via the different color profiles that are available on both flagships. 

Oppo 70mm
Oppo 70mm
Vivo 85mm
Vivo 85mm
Oppo 70mm
Oppo 70mm
Vivo 85mm
Vivo 85mm

With the main cameras, the Hasselblad camera flagship again offers both the native 23mm focal length and a 35mm crop for a better comparison with the 35mm camera of the Zeiss camera flagship. What’s unusual about this comparison is that the Vivo shows a magenta tint this time around. The sky above the bridge appears slightly too red here, while the Oppo Find X9 Pro delivers the more accurate picture.

Oppo 23mm
Oppo 23mm
Oppo 35mm crop
Oppo 35mm crop
Vivo 35mm
Vivo 35mm
Oppo 23mm
Oppo 23mm
Oppo 35mm crop
Oppo 35mm crop
Vivo 35mm
Vivo 35mm

长焦比较

最后,我用长焦镜头拍摄了两张微距照片。在室内拍摄钢琴时,两个镜头与拍摄对象的距离基本相同。但在拍摄台灯时,蔡司相机只能从更远的距离对焦,这就是为什么这里还能看到玻璃球(布满灰尘)的原因。

Oppo 70 毫米
Oppo 70 毫米
Vivo 85 毫米
Vivo 85 毫米
Oppo 70 毫米
Oppo 70 毫米
Vivo 85 毫米
Vivo 85 毫米

2 亿像素拍摄

由于 Oppo Find X9 Pro 的 8K 超高清自动模式在大多数智能手机相机中脱颖而出,而且在拍摄 5000 万像素照片时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延迟,因此我对使用长焦镜头拍摄 2 亿像素照片的哈苏 Hi-Res 特殊模式非常缓慢感到非常失望。我在下面的视频中记录了拍摄过程。实际上,这张照片是分几段逐次合成的。根据 ISOCELL HP5 的规格,三星传感器每秒应能拍摄 7.5 张全分辨率照片,因此问题显然出在其他地方。

即使是在 vivo X200 Ultra 上,拍摄 2 亿像素照片的速度也不如 1200 万像素拍摄速度快,但整个过程不到一秒钟。而在 OPPO Find X9 Pro 上,则需要 5 秒以上。在没有三脚架的情况下,这已经不现实了。我们将手机放在桥栏杆上,半稳定地拍摄了下面的对比照片。两张照片的模糊程度都令人失望,因为 Find X9 Pro 比 X200 Ultra 要模糊得多。

Oppo 70mm 200 万像素,不带三脚架。
Oppo 70mm 200 万像素,不带三脚架。
Vivo 85mm 200 万像素,不带三脚架。
Vivo 85mm 200 万像素,不带三脚架。

考虑到图片大小分别为 50MB 和 80MB,这两张照片的质量都令人失望。目前,您确实需要使用三脚架,否则意义不大。Oppo Find X9 Pro 的照片还出现了紫色色差,而 vivo X200 Ultra 则没有,这意味着 vivo 旗舰机的长焦镜头更胜一筹。

2 亿像素裁剪:左边为 Oppo,右边为 Vivo。
2 亿像素裁剪:左边为 Oppo,右边为 Vivo。

有问题的相机套件

当我拍摄第一批使用和不使用远摄变焦镜头的对比照片时,我注意到大多数不使用外置镜头的 10 倍对比照片都显示出强烈的洋红色调或明显的白平衡错误。下面是测试初期的几个例子。

配备 10 倍变焦和远摄镜头的 Oppo Find X9 Pro。
配备 10 倍变焦和远摄镜头的 Oppo Find X9 Pro。
Oppo Find X9 Pro,10 倍变焦,无远摄镜头。
Oppo Find X9 Pro,10 倍变焦,无远摄镜头。
配备 10 倍变焦和远摄镜头的 Oppo Find X9 Pro。
配备 10 倍变焦和远摄镜头的 Oppo Find X9 Pro。
Oppo Find X9 Pro,10 倍变焦,无远摄镜头。
Oppo Find X9 Pro,10 倍变焦,无远摄镜头。

每当我取下镜头并在相机应用程序中从 "哈苏长焦模式 "切换到普通拍照模式时,我都会注意到这种效果。主相机和超广角相机被镜头卡口覆盖,但 70 毫米长焦镜头仍未被覆盖,仍然可以使用。不过,这会造成一些令人不快的效果,我在下面的视频中也捕捉到了这些效果。您可以看到相机是如何突然将多瑙河沿岸栏杆的颜色叠加成明显的梅甘塔色调的。

镜头卡口存在设计缺陷

几个小时后,我大概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在我看来,镜头卡口设计不佳。与 vivo X300 Pro 的镜头卡口(见下文)不同,它覆盖了除长焦镜头之外的所有传感器和摄像头。在使用主摄像头或超广角摄像头拍摄时,以及在使用长焦镜头而不使用长焦转换器时,都必须取下镜头卡口,因为覆盖 "真彩 "传感器很可能会导致这些奇怪的效果。

安装在机箱上的镜头支架不仅可以安装两台相机,还可以安装所谓的 "真彩 "相机。
安装在机箱上的镜头支架不仅可以安装两台相机,还可以安装所谓的 "真彩 "相机。
在 vivo X300 Pro 上,镜头卡口没有覆盖任何摄像头。没有光谱传感器。
在 vivo X300 Pro 上,镜头卡口没有覆盖任何摄像头。没有光谱传感器。

洋红色色调:带镜头卡口和不带镜头卡口的测试

我在下面的视频中测试了我的理论。安装镜头卡口后,我可以再现洋红色色调。如果不安装镜头支架,则不会出现该问题。

遗憾的是,这种效果不仅出现在相机应用中。如下图所示,如果取下外置镜头后不取下镜头卡口,照片看起来也会完全不自然。对我来说,这让外置镜头变得更加麻烦。不仅要取下镜头本身,每次还要取下镜头卡口,而这个部件很容易丢失。我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个卡口没有为其他相机开孔,以便永久固定。

Oppo Find X9 Pro 因镜头卡口而呈现洋红色调。
Oppo Find X9 Pro 因镜头卡口而呈现洋红色调。
没有镜头卡口的 Oppo Find X9 Pro 色彩准确。
没有镜头卡口的 Oppo Find X9 Pro 色彩准确。

外置镜头有何改进?与 vivo X200 Ultra 的比较

除了这个问题,主要的问题是外置镜头究竟能带来什么。简短的回答是:很多。10 倍变焦,尤其是 20 倍变焦,只有通过这个配件才能在 OPPO Find X9 和 Find X9 Pro 上真正实现。正如下面的对比图片所示,在没有外置镜头的情况下,Oppo Find X9 Pro 的 10 倍变焦看起来不再那么自然。vivo X200 Ultra 在没有外置镜头的情况下,10 倍变焦的表现仍然相当不错,但在 20 倍变焦时也很吃力。

配备 10 倍变焦长焦转换器的 Oppo Find X9 Pro
配备 10 倍变焦长焦转换器的 Oppo Find X9 Pro
Oppo Find X9 Pro(不带远摄变焦功能)10 倍变焦
Oppo Find X9 Pro(不带远摄变焦功能)10 倍变焦
Vivo X200 Ultra 10 倍变焦(不含远摄转换器)
Vivo X200 Ultra 10 倍变焦(不含远摄转换器)
Oppo Find X9 Pro(不带远摄变焦功能)10 倍变焦
Oppo Find X9 Pro(不带远摄变焦功能)10 倍变焦
配备 10 倍变焦长焦转换器的 Oppo Find X9 Pro
配备 10 倍变焦长焦转换器的 Oppo Find X9 Pro
Vivo X200 Ultra 10 倍变焦(不含远摄转换器)
Vivo X200 Ultra 10 倍变焦(不含远摄转换器)
配备 20 倍变焦长焦转换器的 Oppo Find X9 Pro
配备 20 倍变焦长焦转换器的 Oppo Find X9 Pro
OPPO Find X9 Pro(不带远摄变焦功能)20 倍变焦
OPPO Find X9 Pro(不带远摄变焦功能)20 倍变焦
Vivo X200 Ultra 20 倍变焦(不含远摄转换器)
Vivo X200 Ultra 20 倍变焦(不含远摄转换器)

在我们以维也纳 Urania 为例进行的裁剪对比中,差异变得更加明显。没有什么能取代真正的光学变焦。不过,vivo X200 Ultra 的长焦传感器更大,变焦算法可能也略胜一筹,与 OPPO Find X9 Pro 相比,可以更好地弥补光学变焦的不足。

10 倍变焦裁剪对比:左:带外置镜头的 Oppo。中间Vivo 不带外置镜头。右图不带外置镜头的 OPPO。
10 倍变焦裁剪对比:左:带外置镜头的 Oppo。中间Vivo 不带外置镜头。右图不带外置镜头的 OPPO。
20 倍变焦裁剪对比:左:带外置镜头的 Oppo。中Vivo 不带外置镜头。右图不带外置镜头的 OPPO。
20 倍变焦裁剪对比:左:带外置镜头的 Oppo。中Vivo 不带外置镜头。右图不带外置镜头的 OPPO。

使用哈苏套件,40 倍变焦变得有点实用

原则上,相机应用程序允许最大 120 倍的变焦,当然这并不能生成像样的图像。在 40 倍变焦时,我们测试了使用外置镜头和不使用外置镜头的差别有多大。在这里甚至不需要进行裁剪对比,因为差别非常大。这些照片也是在没有防抖功能的情况下手持拍摄的,如果使用三脚架,效果肯定会更好。

Oppo Find X9 Pro:40 倍变焦,无外接镜头。
Oppo Find X9 Pro:40 倍变焦,无外接镜头。
Oppo Find X9 Pro:40 倍变焦,带外置镜头。
Oppo Find X9 Pro:40 倍变焦,带外置镜头。

使用长焦变焦后光线不足

在我们的测试中,我们注意到远摄变焦会造成明显的光线损失,这是无法避免的。OPPO 没有提供这方面的数据,但从相机自动模式如何调整 ISO 或快门速度来看,这种损失可能在 2 到 3 档左右,有效地将光圈减小到约 f/6.9,如下图所示。在弱光环境下使用长焦变焦器可能并不可取,因为可能会出现噪点增加或图像模糊的情况。有趣的是,上述使用长焦变焦的 40 倍图像仍然明显更亮,不过快门速度有所降低。

使用外置镜头时,快门速度和/或 ISO 值会发生显著变化,表明光照不足。
使用外置镜头时,快门速度和/或 ISO 值会发生显著变化,表明光照不足。

与 vivo X200 Ultra 的 4K120 视频对比

视频并不是这次相机测试的重点,但我还是在巴塞罗那的海滩上拍摄了一小段平移对比。这两部相机都是以 4K120 格式拍摄的,没有杜比视界或 10 位 Log。Oppo Find X9 Pro 支持这两种格式,而 Vivo X200 Ultra 则不支持。遗憾的是,后者拍摄出的 4K120 画面非常不流畅,这一点我之前已经多次注意到了。而新的 OPPO 旗舰则能提供非常流畅的平移。这两段视频都是在没有云台的情况下拍摄的。

即使没有镜头支架,也会偶尔出现洋红色问题?

Oppo Find X9 Pro 有时会出现白平衡问题,即使没有安装镜头支架也是如此。下面这张有问题的照片是日出时在巴塞罗那海滩边的 W 酒店 16 楼拍摄的,当时没有安装镜头支架。稍微平移后,洋红色色调就消失了。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即使多光谱传感器没有被遮挡,有时也会出现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是窗户的反射造成了问题。OPPO 肯定需要在这方面做出改进。

日出时,从巴塞罗那 W 酒店 16 楼向窗外拍摄的白平衡问题。
日出时,从巴塞罗那 W 酒店 16 楼向窗外拍摄的白平衡问题。
几秒钟后,位置略有不同,Oppo Find X9 Pro 拍出了一张色彩准确的照片。
几秒钟后,位置略有不同,Oppo Find X9 Pro 拍出了一张色彩准确的照片。

结论和更多使用 OPPO Find X9 Pro 拍摄的照片

与 Oppo Find X9 Pro 和我的老伙伴 Vivo X200 Ultra 相处的这几天非常有趣。遗憾的是,我无法测试所有特殊的相机功能,例如改进的哈苏 XPan 模式,它可以提供 CinemaScope 式的周围环境视图。自拍和人像拍摄功能也没有,但其他评测人员已经对这两项功能进行了分析。

Oppo Find X9 Pro 的 XPan 模式可生成类似于 CinemaScope 的图像
Oppo Find X9 Pro 的 XPan 模式可生成类似于 CinemaScope 的图像

Oppo Find X9 Pro 的三个摄像头在许多情况下都能提供非常出色的图像,有时甚至能与竞争品牌的超强手机相媲美。与 Vivo X200 Ultra 相比,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夜间超广角摄像头和 10 倍或更高的变焦拍摄上。在撰写本文时,2 亿像素模式几乎无法使用。软件更新能否解决偶尔出现的白平衡问题,还有待观察。4K120 视频的录制流畅度令人印象深刻。

新的高清自动拍照模式在理论上听起来很有前途,但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的优势。算法经常给人一种黑盒子的感觉,你无法总是预测结果。至于是否值得购买并不便宜的外置镜头,这完全是另一个问题。你不能随便装上或卸下它就开始拍照。由于没有与手机连接,你需要手动选择长焦模式,并在取下后再切换回来。

在放大倍率较高的情况下,设置也会变得有些摇晃,因此建议使用三脚架。总的来说,哈苏镜头的变焦拍摄效果非常好,至少可以达到 20 倍左右。因此,如果您喜欢眺望远方,长焦变焦镜头肯定会很有用。就个人而言,我还发现侧面的专用拍照按钮非常实用,就像 vivo X200 Ultra 一样。感谢我的同事汉内斯-布赖彻(Hannes Brecher)提供的专业知识!最后,下面是在巴塞罗那海滩拍摄的一些照片,包括使用和未使用长焦变焦镜头时的照片。

图片亚历山大-法戈特,Notebookcheck
图片亚历山大-法戈特,Notebookcheck
图片亚历山大-法戈特,Notebookcheck
图片亚历山大-法戈特,Notebookcheck
图片亚历山大-法戈特,Notebookcheck
图片亚历山大-法戈特,Notebookcheck

资料来源

自己的, OPPO

所有图片Alexander Fagot, Notebookcheck

Please share our article, every link counts!
Mail Logo
> Notebookcheck中文版(NBC中国) > 新闻 > 新闻档案 > 新闻档案 2025 10 > 配备哈苏套件的 Oppo Find X9 Pro:相机测试以及与 Vivo X200 Ultra 的照片对比
Alexander Fagot, 2025-10-29 (Update: 2025-10-29)